在《甲状腺功能亢进:当“蝴蝶”猛烈煽动翅膀》文章中,大家了解到了甲亢这个病到底是是怎么回事,那么怎么治疗、如何用药、疗程有多久更是人们最关心的3个问题。
这次就一起来认真探讨下,围绕着治疗展开的问题:
一个好的治疗方案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有明确的治疗效果(最好一次治愈,不再复发);
(2)方法简便、过程顺畅;
(3)治疗的副作用和风险小。
遗憾的是,甲亢的所有治疗方案都不具备以上特征。
三种治疗你都了解吗?
目前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治疗有三种方案:口服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碘治疗。
1
药物治疗
治疗方式:“机械”对抗方式;
治疗时间:不间断服药1-2年;
常见问题:白细胞降低,恶性、眩晕、皮肤过敏;
治疗转归:复发率高,自身免疫状态恢复和医生经验都很重要。
适用人群:尽管抗甲亢药物有这样、那样的无奈,但是在目前为止,口服抗甲亢药物治疗,仍然是多少甲亢病人,尤其是初发病人的第一选择。除非个人主观选择,愿意承担破坏性治疗的所有风险直接选择手术治疗和放射碘治疗。
药物机理:
关键词:2种药3-4周
甲亢的药物治疗只有两个选择,甲巯咪唑(又称“他巴唑”)和丙基硫氧嘧啶,两者都是通过干扰氧化物酶活性,阻断或抑制T3、T4的合成,但不能阻断已经合成的T4的释放,因此,需检查用药治疗一段时间(3-4周后)血中甲状腺激素水平才会逐步降低至生理水平,进而实现控制甲亢症状目的。丙基硫氧嘧啶同时还可以阻断血液内T4向T3转化;甲巯咪唑还有抑制甲状腺刺激性抗体,降低免疫反应作用。
临床应用:
虽然有清晰、确切的药理作用机理和效果,但是抗甲亢药物的副反应比较大,也给治疗带来非常大的麻烦与无奈。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白细胞降低。而且这个副作用可以发生在服药的任何阶段,尤以服药的第一个月内最多。不得已,在接受口服药物治疗的甲亢病人必须进行“繁琐”的血常规的定期检查,从最初的每周一次到每月一次。对于出现的药物副反应,由于没有可以选择替代的药物(两个药物治疗有交叉),特别是过敏反应,通常只有停药。
治疗转归:
药物治疗过程一定需要比较长的治疗时间,一般至少需要1-2年的连续服药时间(不能间断)。由于抗甲亢药物无法回避的无奈,甲亢之后的复发问题更是成为困扰甲亢病人和医生的难题。尽管多数病人的症状可以控制,但是还是有很多病人不能在预定时间内控制住甲亢,实现停药;甚至有的病人根本就没有办法减药、停药,一停药、减药就复发或加重,不得不持续药物治疗,迁延数年至数十年。
点评
从药物的作用机理就可以看出,药物治疗并没有从根本上纠正免疫系统的“认知错误”的现状,没有从“源头”(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与甲状腺细胞结合)上“解决”问题,只是通过“机械”对抗方式控制、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在这种情况下,甲状腺细胞在“错误指令”下还会源源不断推进着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而抗甲状腺药物也就只能在下游“被动”的去“封堵”合成过程。所以,整个甲亢的治疗过程是由“源头”——自身免疫反应状态来决定的,而不在抗甲状腺药物本身!自身免疫反应异常能够比较快的纠正,自身抗体减少,甲亢也就很快被控制,这也就是临床上“看到”的抗甲亢药物治疗“有效”。反之,自身免疫反应不能纠正,或者加重,临床上“看到”的就是抗甲亢药物治疗“无效”。而到目前为止,导致自身免疫障碍的原因我们不是很清楚,也就没有办法“明确又具体”地告诉病人怎么办,只能“笼统”的告诉病人,要注意休息、调整心态、控制情绪、清淡饮食、适度锻炼,避免不健康生活方式。期待这些策略中,会有一“款”措施能够帮助改善免疫系统,纠正“错误指令”。所以,甲亢的药物治疗的成果有赖于病人自己的积极配合,按照上面的所说一系列生活方式的调整,做好疾病恢复的“基础”工作,做的越多才能够给自己争取到更多的康复(及防止复发)的机会。同时,医生的经验,如对甲亢疾病的认识和理解,与病人和家属交流能力,对药物剂量使用、调控时机的把握等等,对保障整个治疗的顺利完成(选择恰当的停药时间点)也是非常重要。2
手术治疗:
治疗方式:破坏性治疗;
治疗时间:短(数天);
常见问题:手术并发症的风险;
治疗转归:甲减发生及甲亢复发是躲避不了结果。
治疗人群:尽管手术“干净利落”,但风险也是不可回避的。因此,能选择药物治疗的病人,还是不推荐手术治疗。选择手术治疗原则:伴甲状腺肿大(中度以上)有压迫气管风险,药物过敏等副反应无法耐受或药物反反复复治疗无效;甲状腺腺体较大向胸骨后延伸。此外,迫于医疗条件限制,无法按时接受常规、定期的化验检查,也可以直接选择手术。
禁忌人群:青少年甲亢患者的身体发育不成熟,不适宜手术,而且手术后复发者相对较多;孕妇甲亢在妊娠后期不宜手术;另甲亢合并严重突眼并发症人群也不适宜手术。
手术风险:是通过对甲状腺器官(特别是伴有甲状腺肿大的甲亢)大部分切除的方法,减少甲状腺激素的水平,实现甲亢的治疗。虽然过程很短,“干净利落”,但手术毕竟是一种创伤性、破坏性的治疗,虽然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方法已经非常成熟和安全。但是麻醉过程的风险、甲状腺术中对甲状旁腺损伤的风险、对喉返神经损伤的风险,以及术后出血压迫气管的风险都不可能完全避免(“绕不过去”的风险)。
手术效果:此外,手术治疗的效果取决于甲状腺切除的大小,切得过多容易出现甲减;切得过少,甲亢不能有效控制。而对于一个只有20多克大小的器官来说,一刀下去切得“恰到好处”,是非常考验一名外科医生的经验和技能,而这不是每个医生都能够轻易做到的。所以,甲状腺手术治疗不得不面临两个“尴尬”的结果:“切的不够”,甲亢依然或复发;“切的过多”,发展为甲减。
点评
/12/22
虽然,可以让病人免去反反复复服药治疗的“麻烦”,但手术的风险是病人不得不迈的“门槛”!尽管有经验的医生会让风险降到很低,但绝不是零!
3
碘治疗
治疗方式:破坏性治疗。
治疗时间:短(数天至数周)。
常见问题:人群选择。
治疗转归:甲减发生率逐年增加。
适用人群:成年甲亢,正规治疗2年以上效果不佳,口服药物过敏或伴粒细胞、血小板减少,特别是伴有严重房颤、肝功损伤不能够耐受持续药物治疗的人群。
禁忌人群:未成年儿童,或者未来1-2年有受孕计划的病人以及孕妇和哺乳妇女,不能采用此方法(属于绝对禁忌)。此外,严重肝肾功能衰竭人群也不能选择此方法。
治疗机理:
和手术治疗一样,碘治疗也属于破坏性治疗。它就是利用甲状腺细胞摄碘的特性(进入体内的碘,95%都被甲状腺细胞摄取),将特殊的、带有放射性的碘制成碘剂,放射性的作用距离非常有限,只有2-3公分。所以,病人口服摄入后,碘很快就被甲状腺细胞摄取,对甲状腺细胞产生破坏作用,由于破坏的范围有限,通常不会对周围组织产生较大的破坏作用。对于剩余的5%的碘,则被全身的组织、器官所吸收,由此所产生的破坏作用也就被“稀释”,一般不会产生病理性损伤,可以“忽略不计”。
治疗效果:
和手术治疗一样,碘治疗过程也是“干净利落”。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内科的“手术治疗”,且更优于外科的手术治疗。它可以避免所有手术可能出现的术中、术后的风险。但是,与外科手术的疗效一样,碘治疗也没有办法做到疗效的精准和“恰到好处”。因为,治疗的疗效决定于碘剂的摄入量。
目前碘剂的摄入量是基于一套复杂的公式计算。但试想一下,对于一个复杂的机体来说,单纯依靠几个测量数据就计算出最精准的治疗剂量,这几乎就是一件“不靠谱”的事。所以,临床策略一般也是依靠核医学科医生的经验,而医生的策略,一般都是“宁多勿少”。量少,甲亢症状控制不住,病人还要继续遭受甲亢的“折磨”;量多,最多就是“更快”的走向甲减的结果。
此外,由于放射碘的破坏有一个延迟作用(包括不可预知的个体差异因素),即随着时间延长,会有一个每年3%~5%甲减的递增效应。所以,更多的医生(尤其国外医生经验)更倾向于“一步到位”——既然我们不能很好“驾驭”甲亢,那就让我们来“轻松”应对甲减吧。
点评:
虽然被称为不开刀的“手术”,可以避免手术风险,但是甲减的远期高发生率也是不能回避的问题。
作者介绍:
华御健康保健专家:金朝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