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河南商报记者王苗苗吴涛首席记者宗雷实习生高姗姗
不少新生儿会在出生后不久出现黄疸,一些医生和家长会用茵栀黄来给宝宝退黄疸,但在8月2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却对茵栀黄发布公告,要求修订茵栀黄口服制剂说明书,并明确提出茵栀黄口服制剂会引起腹泻、呕吐和皮疹等不良反应。
有不少人可能不知道,这次针对茵栀黄发布的公告,是继年,再一次对茵栀黄发布的公告。
年8月3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修订茵栀黄注射液说明书的公告”。其中提出,对本品或含有茵陈、栀子、黄芩、金银花制剂及成分中所列辅料过敏或有严重不良反应病史者禁用;新生儿、婴幼儿以及孕妇禁用。
此外,鉴于目前尚无儿童应用本品的系统研究资料,也不建议儿童使用。
此消息一出,立即引发了关于茵栀黄的大范围讨论。
要知道,在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公告之前,不管是注射液还是口服制剂,茵栀黄都是新生儿出现黄疸后,医生们给宝宝退黄的首选药物。
那现在对于宝宝黄疸,临床上又是如何医治的呢?河南商报宝姨咨询了郑大三附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病区总护士长王玲。
她说,郑大三附院很早之前就已经不用茵栀黄注射液了,主要是考虑到茵栀黄注射液属于中成药,“怕纯度、药物成分有问题,也都没有临床试验的资料,还是比较担心有副作用,早就不用了。”她说。
但她表示,茵栀黄的口服液现在临床上还会用,但这类药品多数给不需要住院的轻度黄疸患儿使用。
对于国家食药总局此次公告发布的茵栀黄口服液会导致腹泻等不良反应一事,她说,茵栀黄口服液临床上确实有大便稀、次数增多,拉肚子等情况,但黄疸的去除主要就是依靠宝宝排泄,即大小便,宝宝通过排泄才能降低体内的胆红素。
但考虑到腹泻这一情况,她还是建议家长给宝宝使用此类药品时,一定要遵循医嘱,而不是自己到药店买了药,就按照说明书给宝宝吃,“不同的宝宝情况可能不一,就连大便的次数和量也不一样,所以还是得让医生看过后再服药。”
而已经给宝宝吃过茵栀黄的家长也不用太担心。“一旦停药或者减少用量,很快就没事了。”她说。
既然无法用茵栀黄,那么宝宝得了黄疸,该咋办呢?首先,如果发现宝宝出现黄疸,宝妈宝爸不需要特别担心,要知道,有约60%的足月儿、80%的早产儿都会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也就是说,新生儿得黄疸,是一件较为普遍的事情,只要宝宝总胆红素不过高,其黄疸就不算严重。
根据资料显示,黄疸分为病理性黄疸和生理性黄疸两种。
其中,生理性黄疸一般出现在宝宝出生后的2到3天,最先出现在宝宝面部,后随着胆红素增加转移到胸部、腹部、四肢,甚至是眼白。约四五天会达到出黄疸的高峰期,而到了一周,或者10天左右,黄疸就会慢慢消退。此类黄疸不需要特殊治疗,宝妈宝爸无须担心。
倘若是病理性黄疸,那在宝宝出生后的24小时内就会出现,它的持续时间比生理性黄疸要久,一般会达到两三周甚至更长时间。
一旦出现病理性黄疸,建议医院检查治疗。
治疗宝宝病理性黄疸,也并非只能通过茵栀黄来去黄,还可以选择其他的去黄方式,比如照蓝光,即将宝宝放在蓝光环境中,降低总胆红素水平。
宝宝黄疸可能是母乳引起的?有这种可能。
有近三分之二母乳喂养的新生儿会出现母乳性黄疸,而这主要是因为宝宝出生后1周内,母乳的分泌量不足,导致宝宝摄入量不够,排便延迟,进而使得总胆红素升高。
这种情况下,一般通过增加母乳喂养量和频率就能缓解,但如果是严重的母乳性黄疸,医院检查一下。
此外,对于晒太阳和喝糖水、喝水去黄的说法,没有资料显示其有科学性,所以宝妈们最好谨慎一些。
总之,宝宝黄疸这件事可大可小,宝妈们最好听取医生的建议,不要自作主张,更不要随便给宝宝吃药。
未经授权谢绝媒体和公号转载
统筹/李雅静编辑/王国哲
视觉/河南商报视觉产品部
河南商报宝姨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