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hyperthyroidism,简称甲亢),是指甲状腺本身的病变引发的甲状腺毒症.其病因主要是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raves病)、多结节性毒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自主高功能腺瘤(Plummer病).主要是考虑碘摄入增加,还有就是情绪不稳定等导致。具有诊断意义的临床表现:特别怕热、多汗、激动、消瘦、静息时心率过速、特殊眼征、甲状腺肿大等。现代医学,甲亢的治疗药物分为甲巯咪唑等咪唑类药物和丙硫氧嘧啶等硫脲类药物,该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患者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从而控制甲亢。
中医概念中没有“甲亢”这个名称。因为此类患者大多数都有甲状腺肿,故一般将其列人“癭”病范畴。公元年,晋代葛洪著《肘后方》,首先应用海藻酒治疗“瘿”病。公元年,唐代孙思邈用昆布治疗“瘿”病。王焘著《外台秘要》中记载了疗“瘿”方36种,其中27种为含碘药物。到了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归纳海藻、昆布、海带等均为疗“瘿”主药。“瘿”病的病因和分类探讨,最早见于公元年隋朝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提出“瘿”病的病因与水土和忧思气结有关,分血癭、肉瘿、气瘿三种。其后薛立斋把“癭”分成五类:筋瘿、血瘿、气瘿、肉癭、石癭。清代沈金鳌认为,“瘿”病与气血凝滞有关,其症皆隶五脏,其源皆由肝火。甲亢以怕热多汗、心悸易怒、多食消瘦、指舌颤抖、甲状腺肿为中心证候,病位在颈部缨脉(即甲状腺),病变脏器波及肝、肾、心、脾、肺,但以肝肾为主。病因上既有先天禀赋不足,又有后天调理失度,更有外邪侵袭。
目前,除了药物治疗以外,有很多患者选择针灸治疗,我跟米勇老师上门诊时遇到过很多甲状腺疾病的患者,比如甲亢、甲减、甲状腺结节等。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施治,制定科学的诊治方案,针灸、中药结合治疗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案例如下:
韩xx,女,40岁。年起自觉怕热,渐渐颈部肿胀,医院,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服硫脲嘧啶,但突眼依旧存在。年3月来我科治疗,患者自诉,当时有心跳、头晕、多汗、怕热、情绪急躁、视物模糊不清等,体重由原来的64kg减至48kg。检查:两眼球突出,眼睑增宽,颈部可触及甲状腺肿块,舌暗红,苔白腻,脉弦滑。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证候诊断:气郁痰阻证。第一次取穴:浮白、瞳子髎、合谷、间使。第二次取穴:浮白、瞳子髎、合谷、间使、天柱第三次取穴:浮白、瞳子髎、合谷、间使、天柱、阿是穴、天突、膻中、足三里、丰隆。后又治疗3次,共记6次,共治疗6次。以第1组穴针刺6次,病人颈部肿块逐步消退,临床症状逐步改善,唯眼球突出依旧不变,改用第2组穴治疗20次左侧突眼明显好转,左右两侧突眼均平复,视物亦感清楚。
方义:
本症因颈部局部肿块可归属于“瘿病”的范围,若从其全身症状表现来看为阴虚阳亢之证。古代文献记载,可“由忧恚气结所生”。《诸病源候论》:针刺治疗,以疏通经络,宣导气血为主。第一方气瘿位在甲状腺局部,以宣导气血,瞳子髎位在眼区,用来治疗突眼;浮白为古代治瘿经验效穴;间使属手厥阴经,能清心火以宁心,合谷属手阳明经,阳明之脉循行过颈,取此穴可疏通阳明之气血,系循经选穴。第二方加用天柱属足太阳经。《灵枢·寒热病篇》记载:“足太阳有通项人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在项中两筋间”,其脉气正从此穴发出,故可用来治疗一切眼病。此处用以治疗突眼。瘿结肿于喉部,故取天突、局部阿是穴以疏通气血;膻中为气之会穴,可行气活血,化痰消肿;瘿肿局部为足阳明胃经所过之处,足三里。丰隆为是阳明经穴位,可通经散结、化痰消瘀。
其他疗法:
(1)皮肤针:取瘿肿局部阿是穴、第5~11胸椎夹脊、脊柱两侧膀胱经、翳风、肩井、曲池、合谷、足三里。叩刺至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2)耳针:取神门、内分泌、皮质下、交感、对屏尖、颈、肝、胃。每次选用2~3穴,毫针刺法,或埋针法,压丸法。
最后,提醒大家,一定要合理饮食,长期缺碘或碘过量均可导致甲亢,因此平时饮食中应维持合适的碘摄入量。避免精神诱因,部分病患者在发病前有过明显的精神刺激或创伤史,因此,应注意劳逸结合,及时排解不良情绪,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