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在第二十次全军内分泌代谢病学术大会上,医院梁琳琅教授就如何精准把握I治疗甲亢的剂量进行了学术报告,并接受了《国际糖尿病》的采访,与我们分享了I治疗甲亢的适应证、现存问题及剂量把握。
——医院梁琳琅教授专访
I治疗甲亢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I治疗甲亢用于临床已有7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一次性治疗的治愈率较高,且廉价、方便,在国外尤其欧美是甲亢治疗的重要措施,甚至是首选方案,但国内对其认识仍不足。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并加强对I治疗甲亢的了解。国内一些甲亢治疗指南就I治疗的适应证规定如下:第一,抗甲状腺药物治疗过敏或有严重不良反应者;第二,长期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效果不好者;第三,甲亢伴其他合并症如心功能、肾功能或肺功能不全者。此外,还有部分患者既可口服药物治疗也可手术治疗,但存在手术治疗禁忌证、风险较大或药物治疗有问题,也可选择I治疗。
甲亢患者应用I治疗面临的挑战
一谈到放射性治疗,很多人认为其是非常可怕的大老虎。其实,并不是这样。虽然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比较温和、安全,但治愈率有限、疗程比较长;而I治疗的特点就是迅速。从原理上来说,I在口服2~3小时内即可被迅速吸收,吸收后绝大部分I在甲状腺中浓聚而极少分布于其他组织和器官,在甲状腺局部发生有机化和进一步衰减,产生的β粒子可对甲状腺滤泡产生杀伤作用。这种局部杀伤作用范围十分有限,因为β粒子产生的放射性射线波长只有1~2mm,对周围组织几乎无影响,所以说非常安全。对于I治疗,国内很多人除了担忧放射性核素对身体其他器官的影响外,还担心会影响生育、容易导致癌变或甲亢危象等问题。其实,在10年前就有很多研究或指南明确做出了解释,是不存在这些风险的。因此,I治疗应该说很安全。
I治疗的精准剂量把握
精准把握治疗剂量说起来简单,但包含的临床内容非常之多。尽管I治疗甲亢是在核医学科具体进行剂量估算、设定或实施,但实际上要站在内科的角度完成全部流程。首先要全面评估患者情况,包括甲亢病情及全身情况,故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非常重要;还需进行一些重要的辅助检查,重点是评价甲亢程度,如甲状腺功能指标的变化,有无和甲亢密切相关的TRAb水平增高;还需评价血常规、肝肾功能等重要指标。此外,还要重点根据甲状腺触诊、甲状腺吸I率、甲状腺彩超、甲状腺核素静态扫描等估算甲状腺质量。上述评估需2~3名医生共同完成。在相对精准地估算出甲状腺质量后,结合核素半衰期长短、I吸碘率的情况,估算出个体化的I治疗剂量。这是常用的一种计算法,也是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形成过程。
另外,还要根据经验或以往剂量设定情况,剂量设定包括固定剂量及半固定剂量,也在临床上有所使用,但这些方法相对缺乏个体化,更容易导致甲减的发生。因此,推荐通过精准估算甲状腺重量,结合放射性衰减情况设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这是获取精准治疗剂量的较好手段。当然,这是估算得来的精准剂量,具体落实到每例患者实施前,还要看患者个体化的自身因素,如年龄大小、病程长短、既往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时长及依从性情况、复发因素、甲状腺是否很大/很硬等。一般来说,年龄较大者所需治疗剂量可能稍微大些;病程较长、既往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时间较长及依从性差、复发因素较多、甲状腺较大/很硬,都是增加I治疗剂量的因素。有些因素可使I治疗剂量下调,例如,若患者存在高水平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或/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甲状腺较软、病情较轻、病程较短、既往服药史较短或前一次治疗效果不错但未完全恢复,I治疗剂量需有所减少。因此,在确定精准剂量时,还要结合患者自身因素进行增减,才能进行相对精准的治疗。
相关阅读
※光荣传承,续写新篇——第二十次全军内分泌代谢病学术大会主席母义明教授专访
※全军会访谈
许樟荣:糖尿病难愈性创面的发生原因与处理进展
※全军会访谈
向光大:深入解析糖尿病发病的胰岛素非依赖机制
※全军会访谈
李全民: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药物治疗
※全军会访谈
姬秋和:垂体病变管理的现存问题及临床诊断思路
※全军会
程志刚: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治疗肾上腺肿瘤
(来源:《国际糖尿病》编辑部)
版
权
声
明
版权属《国际糖尿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糖尿病》”
梁琳琅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