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YaYa医师简介李萍,医院内分泌科二病区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擅长1型和2型糖尿病的诊治;糖尿病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综合防治。
甲亢的合并症有以下这些,其表现与治疗注意事项简述如下:
甲亢危象甲亢危象为甲亢症状突然加重而产生的严重表现,常可危及生命。多因病后未进行治疗,或在感染、劳累、紧张、术前准备不充分、放射性碘治疗后发生。临床表现为发热、心动过速,但心率加快与体温升高不成比例;常伴有神经、循环、消化系统的严重功能紊乱。
甲亢危象的治疗应在专科医生的严密观察下进行。首先应迅速给予减少甲状腺激素合成的药物,如:丙基硫氧嘧啶;迅速减少甲状腺激素的释放;降低周围组织对甲状腺激素的反应;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拮抗应急;以及采取控制感染、降温、吸氧、镇静、纠正电解质平衡、补充葡萄糖和维生素的对症治疗。为防止甲亢危象的出现,病人应避免精神刺激,预防和尽快控制感染,不任意停药,手术和放射性碘治疗前做好准备工作。
甲亢造成的突眼非浸润性突眼一般经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预后良好。内分泌浸润性突眼为甲亢(GD)特殊临床表现之一,目前缺乏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法,应在专科医师指导下采用综合治疗方法。突眼严重者不宜施行甲状腺手术治疗,放射性碘治疗也须慎重。
甲亢合并肝脏损伤甲亢引起的肝脏损伤与甲亢的病情程度、病程长短及并发症有关。甲亢长期未得到治疗者,常有肝肿大、肝功能改变及黄疸,尤其是在伴有甲亢危象、甲亢性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以及感染时更为明显。甲亢合并肝损害时,实验室检查可发现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及碱性磷酸酶增高;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清蛋白可降低,清蛋白与球蛋白比例倒置。治疗的关键在于控制甲亢,随着甲亢的控制,肝功可好转,黄疸可消失。此外,还应进行保肝治疗,肝损伤较重的病人应卧床休息,同时给予维生素B族、维生素C、葡萄糖以及其他保肝药物治疗。
甲亢合并妊娠重度甲亢病人,由于出现月经周期紊乱及继发性闭经,妊娠机会减少,而轻中度甲亢病人仍可妊娠。甲亢与妊娠相互影响,可致早产、流产、妊娠毒血症及死胎等,而妊娠可加重甲亢病人心血管负担。合并妊娠的病人一般不需做人工流产,而以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用药剂量应采用控制病情的最小剂量。丙基硫氧嘧啶被认为通过胎盘的能力相对较弱,一般作为首选药物。因抗甲状腺药物可进入乳汁,产后如需继续服药者,则不宜哺乳。再有,可在妊娠4~6个月期间考虑手术治疗。另外,在治疗中应注意不可将T4控制在非妊娠时的正常水平,而宜调节在正常妊娠时中度增高水平,以免发生甲状腺机能减退和流产。
甲亢合并糖尿病甲亢合并糖尿病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但根据发病的先后可分为:甲亢合并糖尿病;糖尿病合并甲亢和甲亢与糖尿病同时起病。甲亢可使糖尿病的症状加重且难以控制,故应同时治疗这两种病。迅速控制甲亢可减轻糖尿病病情。
甲亢合并心脏病甲亢性心脏病多发生于甲亢病程长而未得到很好治疗的病情较重的病人,尤其在老年病人中更是多见。甲亢性心脏病在有甲亢的同时,还出现心律失常、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等1种或多种表现。治疗的关键在于控制甲亢,同时限制钠盐的摄入,短期间断应用利尿剂和强心剂。对此种心脏病的治疗必须在充足的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基础上才能获较好疗效。
甲亢性肌病甲亢性肌病临床上分为5种类型:急性甲亢性肌病、慢性甲亢性肌病、甲亢周期性麻痹、甲亢伴重症肌无力以及甲亢突眼性眼肌麻痹。治疗上应控制甲亢,视病情采用对症治疗或应急治疗方法。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