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内分泌科成立于年,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治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专业学科。先后被评为重庆市临床重点专科、区域重点学科、北碚区临床重点专科,也是重庆市医学重点学科(全科医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为重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重庆医科大学及西南大学药学院的教学基地,临床医师、全科医师及护士规范化培训基地;是美国哈佛医学院Joslin糖尿病中心“院内血糖管理项目”合作单位;“国家卫生部医疗质量万里行”骨质疏松症科普教育基地,北碚区“巾帼文明岗”示范单位。
一、诊治范围:
1、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昏迷、低血糖症、糖尿病并发各种感染、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足坏疽等的治疗,并开展了糖尿病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联合动态血糖监测,精细调整血糖,显著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住院费用。
2、甲状腺疾病: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减(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炎、甲状腺结节等的诊治。
3、骨质疏松症、肥胖症、多囊卵巢综合症、痛风、高脂血症等疾病。
4、下丘脑-垂体-性腺及肾上腺疾病:如继发性高血压、儿童矮小症、巨人症、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等。
二、专家团队介绍
科室人才梯队合理、综合素质高、诊疗技术精良,目前共有医务人员29名,其中医师14名(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5名,住院医师5名,临床营养师3名,医学博士1名、硕士7名);护士15名(主管护师2名,专科护士3名,糖尿病足专业治疗师1名)。
知名专家王毅: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重庆市医学重点学科全科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重庆医科大学和西南大学兼职教授,重庆市医学重点学科全科医学科学科带头人。
年本科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年在重庆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并获得医学硕士学位,曾经在医院工作,为美国洛杉矶SANGABRAL医学中心访问学者。
目前为重庆市糖尿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全科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卫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常务副秘书长、重庆预防医学会常务理事、重庆输血协会常务理事。主持重庆市科委科技示范项目1项,卫生局资助项目多项研究,指导硕士研究生近10人;医院管理、内分泌、糖尿病专业杂志上发表论著2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CSCD核心期刊收录5篇。从事内分泌专业工作30余年,对药物不良反应信息化管理、院内血糖信息化管理及院后患者随访管理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学科带头人谭兴容: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硕士,重庆市区域重点学科及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北碚区巾帼文明岗创建单位负责人,重庆医科大学学报审稿专家,重庆市司法鉴定专家库成员。
目前为重庆市内分泌专委会委员、甲状腺学组副组长,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委员会络病专委会常委,重庆市核医学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重庆市分会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专业会员,重庆市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治疗专委会委员。
先后主持及参加重庆市卫生局及北碚区科委资助课题多项研究,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16篇,CSCD收录8篇。参与重庆医科大学及西南大学药学院的教学工作。从事内分泌专业工作20余年,对糖尿病及其急慢性并发症、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症、痛风、肥胖症、多囊卵巢综合症等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江学容,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临床营养科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重庆市分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专委会委员,曾任重庆市第三届糖尿病专委会委员,先后进修于医院感染科和中医院内分泌科各1年。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对内科疾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诊治糖尿病及各种并发症、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症、痛风、肥胖症、下丘脑-垂体疾病、肾上腺疾病、性腺疾病等内分泌代谢常见疾病和各种疑难杂病,能在临床营养及代谢方面提供专业指导。完成北碚区科委科研课题1项,在国家级和省级医学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1篇,其中CSCD收录4篇。
鲁远彪,副主任医师,援藏干部。年大学本科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医学系,年参加重庆医科大学临床教学基地师资培训班。年在医院内分泌科进修学习一年。从事临床工作25年,对内科各种疾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肥胖症、肾上腺疾病等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诊治。熟练掌握胰岛素泵联合动态血糖监测、3“C”整合系统管理糖尿病等技术,在糖尿病足病及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治疗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在国内发表专业论文5篇。
三、特色医疗技术
(一)胰岛素泵(CSII)
胰岛素泵是模拟生理分泌胰岛素原理,用双微机控制精密马达输注基础输注率和餐前大剂量胰岛素,输注准确、可靠。胰岛素泵对糖尿病人的强化治疗可避免重复穿刺注射胰岛素给病人带来的痛苦,低血糖发生率较低,较目前常用的注射器、胰岛素笔注射中效、预混胰岛素具有明显的优势。我科目前有美敦力、丹纳、福尼亚等进口和国产不同型号的胰岛素泵20余台,可满足不同病情、不同经济状况患者的需要。
适用于所有需要应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
(二)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
普通血糖监测多采用快速指尖末梢血来检测血糖,除需反复针刺采血外,一般只能检查空腹、三餐前后、及睡前7个时间点的瞬间血糖。瞬间血糖值容易受运动、饮食、药物、情绪波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只能反映一天中几个时间点的血糖情况,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和不准确性,很难发现无症状的高血糖和低血糖,对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而言,这些瞬间血糖值不足以为医生提供准确的用药依据。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可收集个时间点的血糖信息(包括夜间),准确、全面地反映患者昼夜血糖变化规律。它的优势主要在于能发现不易被传统监测方法所探测到的高血糖和低血糖,尤其是餐后高血糖和夜间低血糖,是继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监测后的又一项重要的人体动态监测系统,已获得美国FDA批准应用于临床,并在国内外广泛开展。
主要适用于:(1)血糖控制不佳,需要根据血糖谱制订、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者;(2)需要排除隐匿性低血糖或高血糖者;(3)怀疑有黎明现象(清晨血糖升高)者;(4)怀疑有Somogyi现象(夜间低血糖,清晨血糖反应性升高)者;(5)新发糖尿病患者;(6)妊娠糖尿病患者。
动态血糖监测联合胰岛素泵治疗(简称双“C”),可以精细调整血糖,使血糖快速、平稳达标;及时发现无症状的低血糖,减少低血糖风险,明显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
(三)3“C”整合系统(CSII+CGMS+Carelink)
年3月18日,中国国内首款“3C”整合系统——“实时动态胰岛素泵系统”正式在全国上市,它将实时动态血糖监测(CGM)、胰岛素持续输注(CSII)与糖尿病信息管理(CareLink)融合在一起(又称“3C”疗法),开创了糖尿病管理新纪元,也朝着“人工胰腺”的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3C”疗法可以实时监测血糖信息,医生可以根据实时血糖信息,及时调整胰岛素输注,可以更快地使患者的血糖达标,减少降糖时间,也减少患者的住院天数。“3C”疗法具有以下优点:①快速降糖,减少住院时间,节省医疗资源。②安全降糖,减少低血糖风险。③精准降糖,精准监测,精准控糖,推动血糖达标。
适用于所有要求提高生活质量的糖尿病病友。
(四)高葡萄糖正胰岛素钳夹技术
高葡萄糖正胰岛素钳夹技术是一种定量检测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抵抗的方法,已经成为评估和鉴别胰岛β细胞功能以及β细胞对于胰岛素反应敏感性的“金标准”,被认为是现今最新的葡萄糖稳态的测量技术。
临床主要用于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肥胖症、多囊卵巢综合症等疾病患者的胰岛功能评估。
(五)糖尿病并发症筛查仪
2型糖尿病目前已成为全球性危害严重的非传染性疾病,其危害不仅在糖尿病本身,更重要的是在其并发症。周围神经及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主要慢性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足部溃疡和糖尿病下肢截肢的主要原因,而且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的增加有关;此外,该病变还引起患者步行能力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糖尿病并发症筛查仪是利用超声波定量检查四肢动脉、深静脉系统诊断潜在性深静脉阻塞和下肢静脉瓣膜闭锁不全的手段,作为客观评价糖尿病周围血管功能状态的无创性诊断方法,为诊治和及早发现血管疾病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治疗依据。
(六)糖尿病足病特色医疗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病人因神经病变、血管病变而引发的足部严重损伤、溃疡、坏疽及感染,最终导致部分病人截肢的一种糖尿病严重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我科开展了“六环”疗法治疗糖尿病足,即一环:重新恢复足部循环(药物配合物理治疗);二环:抗感染;三环:坏疽局部处理(“一消、二减、三清除”);四环:控制血糖;五环:支持疗法(低蛋白血症、贫血等);六环:对症治疗(1.纠酮、纠酸、抗心衰;2.营养神经;3.足部护理等)
“六环”疗法治疗糖尿病足,环环相扣,是治愈糖尿病足,降低截肢率行之有效的方法
“六环”疗法治疗前
“六环”疗法治疗中
“六环”疗法治疗后
此外我科还开展了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技术:通过与超声科合作,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提高甲状腺癌的确诊率;神经震动阈值检查显著提高了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的确诊率;糖尿病神经血管物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明显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血管病变程度;碘治疗甲亢、甲状腺癌;并与血管外科、放射科联合行糖尿病下肢血管介入检查及治疗等技术。
四、专家门诊及联系方式
星期姓名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天
谭兴容
√
√
√上午
江学容
√上午
√
√
√上午
方超
√
√上午